由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撰写的《时间都去哪儿了?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》发布会昨日在北京召开。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、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、内蒙古大学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。
据悉,“中国时间利用调查”是一项对中国城乡居民时间利用的全国性追踪调查,以知晓人们在何时从事何种类型的人类活动,在哪里从事这些活动,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时与谁在一起。调查以历史可比、国际可比的方式进行,以获得对全国、全国城镇、全国农村有代表性的中国居民时间配置数据。
《时间都去哪儿了?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》基于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(CTUS)数据,对中国大陆地区除新疆、西藏外的29个省份收集到的12,471个家庭(30,591名不小于3岁的家庭成员)的时间利用信息,进行系统分析。
报告显示了中国居民的劳动与休闲时间,反映了智能手机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,还勾勒了中国式夫妻关系。这些时间数据都将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1.我国居民劳动时间减少,休闲社交时间增加,生活品质提升
《报告》对比2008年和2017年我国居民一天的有酬劳动、无酬劳动、教育培训、休闲社交和自我照料时间,发现其每天劳动时间(包括有酬和无酬)减少0.47小时;休闲社交和自我照料时间总共增加0.26小时。
2.四成工资劳动者有超时工作现象,有酬劳动时长居于世界前列
《报告》谈到,2017年我国工资劳动者超时工作(净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)相当普遍,超时工作率高达42.2%。其中,低收入者、低学历者、制造业从业者、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的超时工作尤为严重。与14个主要国家相比, 2017年我国有酬劳动时长排名第一,比排名最后的意大利高出125%。
3.女性从“双重负担”转向“回归家庭”
《报告》显示,2017年我国女性和男性的无酬劳动时长比例接近3:1。总体上,与男性相比,女性一天的时间分配仍呈现“有酬劳动时间短、无酬劳动时间长”“总劳动时间长、休闲社交时间短”的特点。
此外,从2008到2017年,我国女性、男性的总劳动时间比由1.10下降到1.05,其中有酬劳动时间比由0.73下降到0.69,无酬劳动时间比由2.60上升到3.15。女性有了从照顾家庭、赚钱养家的“双重负担”向家庭回归的趋势。
4.学前和高中阶段,农村、低收入、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学习时间更短
在义务教育阶段,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净入学率和学习时间差异不大。但在学前和高中阶段,农村、低收入、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净入学率更低、学习时间更短。
5.儿童照料的“教育梯度”和“收入梯度”推动贫困的代际传递
2017年,母亲学历越高,其未成年子女被照料的时间越长,而且儿童照料的构成和提供者越优化。与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相比,母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儿童照料时间高出1倍,但教育照料时间高出3.3倍,父亲提供的儿童照料时间高出2.1倍。不同收入的家庭、城乡家庭的儿童照料也有类似的情形。
6.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率高达49.1%,应适当减负
数据显示,中小学生(尤其是小学生)严重睡眠不足。如果不包含午睡时间,其睡眠不足率高达49.1%。即使包含午睡,其睡眠不足率依然高达26.4%。学习成绩不是最好、写作业时间长的学生,最容易出现睡眠不足。
7. 大学生学习时间大幅下降,可适当提高学业要求,提升学生质量
与高中生相比,大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减少了3.60小时,降幅高达37%。从学习释放出来的时间,一部分被用来睡觉,更大部分被用于休闲娱乐,尤其是打游戏、体育锻炼和课外阅读。
8. 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,积极休闲时间成倍增加
2017年,我国不同人群的娱乐休闲时间差异不大,但娱乐休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。城镇居民的阅读、健身、业余爱好等积极休闲时间明显高于农村居民,而看电视、休息等消极休闲时间低于农村居民。
9. 中国式夫妻关系,经济功能甚于精神伴侣
当前,我国夫妻或家庭除自我照料之外,经济活动和家庭生产占据了大部分时间。我国夫妻共处时间较少,娱乐休闲以看电视和休息为主,夫妻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。夫妻单独相处时得到的快乐低于夫妻二人与他人共处时得到的快乐。
10.智能手机的使用存在“数字鸿沟”
2017年,不同人群在手机使用时间和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。城镇居民以及收入高、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,其手机使用时间更长,使用率也更高。手机的使用挤占了家务和睡眠时间,增加了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时间。